为何应用于电视之中? 聊聊量子点的前世今生
- +1 你赞过了
【天极网家电频道】生活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让人们乐于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对如今的消费者们来说,电视的画面质量在购买时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从几十年前的黑白电视,到画面模糊的彩色电视,再到如今的液晶电视,其实也正是人们的需求促进了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
在近几年,量子点电视横空出世,并开始作为与LED电视、OLED电视不同的第三阵营出现。在电视厂商们的宣传语中,采用量子点技术的电视将在色域等视觉效果上具有普通液晶电视所达不到的优势。面对市场中越来越多的量子点电视,你是否也会对这项技术产生一些好奇?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量子点与量子点电视的发展历程。
量子点技术是什么?
相信许多人虽然可能听说过量子点,却并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其实,量子点正如它的名字,是一种体积十分微小的点状物。究竟微小到什么程度呢?它们的体积都处于100纳米以以下,普遍为2至20纳米。
其实现代量子点技术最早期的研究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中期,其研究目的也并非限与显示技术,而是为了解决全球性的能源危机而开始的。在通过大量光电化学研究后,人们对于量子点有了进一步认知——这些微小的半导体纳米晶体具备量子尺寸效应。通过控制量子点的形状大小,可以让量子点的光谱吸收产生变化。量子点的尺寸越小,其吸收的蓝色将越多。如果可以准确控制其大小,那么理论上可以产生各类不同色彩的光。而量子点电视,便是使用这些量子点以达到发光的目的。
量子点电视是什么?
上文谈及了量子点技术的由来,那么这种技术又是如何应用在电视中的呢?其实包括量子点电视在内,目前大部分电视仍属于液晶电视。液晶电视在成像上有一个特点,那便是需要背光源。目前的LED电视就是采用发光二极管(LED)做为背光源才能完成成像过程。尽管相比LCD电视LED电视的画质有所增强,但某些方面仍旧没有完全改善。例如层次感、动态表现力不足,由于有背光存在,电视无法达到OLED那样纯粹的黑色,阴影处的细节会较为模糊……这些都是新技术诞生的促进因素。
量子点电视在本质上仍属于液晶电视,需要背光才能显示图像。但这类电视采用的背光源并非发光二极管,而是众多纳米级的量子点。这些量子点构成一层薄膜,受到光电刺激后,不同大小的量子点便能发出不同色彩的光线,反应在屏幕上后,就是我们肉眼看到的画面。
实际上,将量子点技术整合至电视中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将量子点扩散在薄膜上,而后再堆叠在显示器的背光薄膜上。这种方式由3M研发而成,三星和LG所生产的电视都采用这种加入一层薄膜的方式。第二种方法由量子点研究企业QD Vision研发,通过将纳米级量子点涂抹在细管上,达到增加背光源的目的,这样的方式主要应用于侧光式LED背光电视中,因此在索尼电视中较为常用。
量子点电视的发展之路
实际上,早在2013年,索尼就将量子点技术应用于电视中,并将这种技术命名为“Triluminos”,但索尼认为这仅是一项普通技术,因此并未多加宣传。在随后的两年中,来自韩国的三星、LG以及国内电视品牌TCL,都在那段时间推出了自家量子点电视。尽管在当时,量子点电视仍处于发展阶段,但相较于同类LED电视的画质仍具有一定优势。更广的色域覆盖率,更强的对比度都让量子点电视在质量上属于上乘。
在2016年,量子点已经成为电视阵营中的一员,出色的画质让追求质量的消费者有了新的选择。许多战队量子点阵营的厂商也对这项技术进行了新型改良,配合4K HDR等技术,让量子点电视的画质更突出。
量子点与OLED之争
实际上,自从量子点电视诞生以来,关于量子点电视和OLED电视的比较一直都存在。OLED从诞生之初就被业界认定为将成为下一代显示技术,但由于技术水平不足以及成本过高的问题,让OLED电视的普及率始终不足。量子点电视的出现,让人们发现了另一种具备竞争力的电视产品。
与量子点之于液晶电视不同,OLED电视和量子点电视完全采用两种技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电视具备自发光特性,从色彩、亮度等方面来看,性能略优于量子点电视。但在这几年的技术改善下,量子点电视的画质也越发强大。
有人认为量子点电视将成为未来趋势,也有人认为量子点电视是OLED还未普及前的过渡产品。在今年春季,OLED电视和量子点电视阵营都发布了不少新品,相信接下来的五一黄金周将成为两者竞争的战场。但对于消费者们来说,在购买时需要衡量的不仅仅只有画质,还包括外观、性能、价格等。目前相比OLED电视,量子点电视的价格仍具备一定优势。
但究竟两者谁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呢?或许正如有些业内人士所认为的,量子点电视和OLED电视在发展中并不完全处于对立身份,两者可以同样向前发展,决定两者地位的不是任何技术,而是消费者的需求。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